“四有”好老师的内涵解读-九游会老哥交流区

“四有”好老师的内涵解读-九游会老哥交流区

发布者:张继明发布时间:2024-06-25浏览次数:10

    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,须明确高质量教师的内涵及其要求,确立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标准。关于教师发展,学界主要将其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维度。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、教学法知识、课程知识、有关学习者的知识、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等;专业技能包括组织教学能力、信息的转化与传递能力、自我监控能力、交往能力、专业精神等。这构成了解读教师发展内涵的基本理论框架。基于教师及其职业的特征与品性,总书记关于“四有”好老师的论述为理解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加生动和精辟的思路,即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。“四有好老师”准确、全面、深刻地揭示了教师以教育信仰为指引、以师德情操为规范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、以热爱学生和为学生负责为动力、以成就学生为使命的角色特征和职责特质,是对优秀教师集中、凝练而生动的诠释,是教师从教的基本标尺,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依据。

    其一,有理想信念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名教师走向卓越的基础。理想信念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成就的内在引领,反映着其自我追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统一。对于教师而言,其理想信念首先意味着对教育持有热爱和信任,对通过教育创造美好社会和成就个人有意义的生活怀有期望,并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意志力投身教育,追求教育价值的达成。唯有树立了从教的理想信念,教师才内在地生长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持续学习、终身学习以增强专业发展能力的主动性。

    其二,有道德情操。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名优秀教师最本质的特征。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,而“发展”蕴含着多重复杂的内涵,涵盖知识和技能的获得、个性的健康成长等,但更为根本的维度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。德性是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,是对人的发展质量的最核心的标识,从这个意义上说,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。因此,优秀教师要“身正为范”,通过正确的德行来影响学生的德性发展。诚如有学者提出,教师是一种教育和道德职位,应具备道德领导力。“德”分为私德、公德和大德,教师应在终身修炼私德的基础上,不断增强面向公共空间的公德、面向国家和民族大业的大德,以此来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。

    其三,有扎实学识。具备必要学识是成才的客观前提,是教师从教的基本资格,优秀教师必然具备扎实学识。在此,学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、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,同时也包含着更为广博的跨专业知识和非专业化的见识、经验等。教育即“立德树人”,意指以正确德性为内在的行为规范,以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立足行业和岗位,“德”与“才”共同成就人的发展,后者为个体立足社会提供技术性和功能性条件。这就意味着,教师必须具备为学生赋能的学识素养。正因如此,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,因为教师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学识,才能够适应学生追求新知的需求,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加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。

    其四,有仁爱之心。仁爱之心不仅是教师从教的内在动力,还是一种教师内生的教育影响力或“不教而教”的方法。教师怀有仁爱之心,即教师心怀善念,善待他人,尤其是对学生葆有持续的尊重、关怀和挚爱的情感,并以合理的方式去践行这种善与爱。一方面,仁爱之心促使教师乐于帮助年轻一代健康成长,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其释放仁爱之心的过程,因此仁爱之心是教师学习和从教的内在动力;另一方面,教师对学生施以仁爱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个性、情感、品德以及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式方法等,即无形中引导学生成为知爱、有爱、创造爱和撒播爱的人,实现“不教而教”。

    “四有”好老师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师发展的方向、标准和要求,是新时代“中国好老师”的生动诠释。习总书记关于“四有”好老师的重要论述,为在理论上界定教师专业发展内涵、在实践上优化教师管理与服务提供了遵循,同时也为教师加强自我修炼、加快成长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教师,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法指导,其“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激励广大教师努力走好从人生存在到精神自由、从人生境界到价值使命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路。”


网站地图